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,积极稳外贸稳外资”作为今年政府工作十项任务之一。根据海关的数据,202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3.85万亿元,同比增长5.02%。其中出口25.45万亿元,增长7.11%;进口18.39万亿元,增长2.26%。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、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偏弱、地缘政治冲突加剧、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等诸多外部压力下,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。
一直以来,上海都是外贸发展的重镇。去年,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再创新高。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,在外部环境更为复杂、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,上海外贸发展依然面临严峻挑战。
上海外贸增速差距成因剖析
从理论上讲,外贸是由多个部分构成的,主要包括贸易主体、贸易伙伴、贸易业态、贸易产品、贸易通道、贸易平台等方面。通过数据比对,可以发现上海存在一些差距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上海外贸整体增速。
1、贸易主体
近些年来,民营企业日益成为外贸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。根据海关的数据,在全国2024年的进出口中,民营企业进出口23.90万亿元,增长9.21%,占比54.50%;外资企业进出口12.80万亿元,增长1.52%,占比29.19%。
上海2024年的进出口中,民营企业进出口1.43万亿元,增长10.27%,占比33.50%,外资企业进出口2.38万亿元,下降3.83%,占比55.71%。
从中可以看出,在上海的外贸中,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相对偏低,而有的地方这一比例很高,有的则呈现出民营和外资“双轮驱动”的模式。与此相对照的是,外资在上海外贸中的比重是最高的,但在外资相对收缩的情况下,外贸整体的增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。
2、贸易伙伴
根据海关的数据,2024年东盟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,与东盟贸易额6.99万亿元,增长9.0%,占外贸总额的15.94%;欧盟是第二大贸易伙伴,与欧盟贸易额5.59万亿元,增长1.6%,占12.75%;美国是第三大贸易伙伴,与美国贸易额4.90万亿元,增长4.9%,占11.17%。
从具体数据来看,上海的前三大贸易伙伴依次是:欧盟,东盟,美国。东盟是上海的第二大贸易伙伴,占比相对偏小,只有13.65%。从外贸对欧美的依赖来看:对全国而言,这一比重是23.92%,上海是30.05%。
可见,上海外贸相对倚重欧美,而东盟则日益成为多数经济大省和全国最大的贸易伙伴。在对欧美贸易增速回落的情况下,如果过于倚重欧美,可能拉低整个外贸的增速。
3、贸易业态
根据海关的数据,2024年,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8.13万亿元,增长3.95%,占外贸总额的64.15%。同期,加工贸易进出口7.91万亿元,增长3.99%,占18.04%。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6.23万亿元,增长12.78%,占14.22%。
相对而言,上海对加工贸易的依赖度比较低,但一般贸易方式和保税物流方式的进出口增速不足,影响了整个外贸增速,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贸订单的收缩。
4、贸易产品
根据海关的数据,2024年,在“电机、电气设备及其零件”“机器、机械器具及零件”“车辆及其零件”这三类有代表性的产品中,上海没有明显的优势。在上海具有比较优势的新能源汽车出口方面,也面临“追兵”:2024年广东电动汽车出口增长41.4%,其中深圳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全年出口43.3万辆,同比增长71.8%。
5、贸易通道
根据海关的统计,2024年,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.63万亿,同比增长10.8%。而在过去5年,我国跨境电商贸易规模增长超过10倍。
近些年来,跨境电商日益成为发展对外贸易的新通道。然而从数据来看,在利用跨境电商促进对外贸易方面,上海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优势。
6、贸易平台
根据海关总署和“一带一路”官网提供的数据,2024年,我国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(共148个国家)进出口21.21万亿元,占我国进出口比重48.37%,增长6.35%。
“一带一路”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。然而,从增速来看,就上海而言,利用这一平台“带货”、促进国际贸易的功能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。
稳外贸要进一步做好六方面工作
结合数据与比对,在稳外贸方面,上海可以进一步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。
1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,重置外贸微观基础
长期以来,上海外贸的最大贡献者是外资企业。在全球供应链重组、要素成本变化的环境下,依托外资的外贸快速增长是不现实的。在这种背景下,上海要转变思路,做好“民”字功夫,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,让民营企业逐渐成长为外贸发展的主导力量。
相对于沿海其他经济大省,民营企业在上海外贸中的地位还有提升的空间。一是在招商引资方面,既要瞄准国际资本,也要瞄准国内民间资本;二是在打造营商环境方面,既要呼应国际资本的诉求,也要呼应国内民间资本的诉求;三是在政策支持上,从市场准入、要素获得、金融支撑、税收减免、信息提供等方面,加大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。
2、走出“舒适区”,重构外贸“朋友圈”
一直以来,上海是外资利用和外贸发展的高地,其中,欧美是上海的主要贸易伙伴。然而,在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、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下,面向欧美的贸易存在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,这直接影响到上海对外贸易的发展。为此,上海要走出“舒适区”, 做好“邻”字功夫,促进贸易伙伴的多元化,重构外贸的“朋友圈”。
一是要大力发展与邻国尤其是东盟国家、日本、韩国的贸易关系,做好“近岸贸易”;二是要高质量推进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贸易关系,做好“友岸贸易”;三是要高效利用各类双边(如中国—澳大利亚、中国—新西兰、中国—瑞士等)和区域性的贸易协定(如RCEP),做好“协定贸易”;四是要积极扮演桥梁的角色,促成中国和欧美之间更多的贸易谈判,做好“谈判贸易”。
3、先立后破,重塑外贸新业态
客观地说,上海外贸发展面临挑战,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传统贸易业态收缩、新型贸易业态不彰有关。为此,上海要围绕“订”字,提早抢订单、下订单。
一是稳定加工贸易订单,拓展一般贸易订单。把不断宽松的外资政策落到实处,稳定加工贸易,稳定与外资相关的国际贸易。二是稳定商品贸易订单,拓展服务贸易订单。上海作为服务业发展的第一梯队城市,需要挖掘服务业的外贸竞争力,在增加服务贸易订单方面下功夫。三是稳定传统贸易订单,拓展绿色贸易和数字贸易订单。上海作为现代化、国际化和数字化的头部城市,要通过倡导ESG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,拓展绿色贸易和数字贸易的订单。
4、培育新质生产力,重现上海产品的“国际范儿”
从全球来看,中国在“新赛道”初步确定了竞争优势,“新三样”(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产品)的出口快速增加。在广东、江苏和浙江近几年的出口中,“新三样”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。此外,浙江的数字产业化、江苏的产业数字化,走在全国的前列。江苏的“专精特新”也是其出口中的一个优势。为此,上海要制定和优化政策,培育新质生产力,做好“品”字功夫,实现产品的“国际范儿”。
一是在“新三样”领域,打造上海品牌,跳出“卷”的怪圈;二是加快“上海制造”升级换代,赋予“老字号”新内涵;三是推动“上海智造”向广度深度拓展,通过规模化和品牌化,打造外贸新优势。
5、大力发展和利用跨境电商,重建外贸发展通道
借助物联网和平台,跨境电商正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,这尤其体现在近几年广东、江苏和浙江的外贸发展当中。为此,上海要进一步优化政策,做好“新”字功夫,大力发展和利用跨境电商,重建外贸发展的新通道。
一是适应国际贸易主体的新变化,与外资企业“自带光环”不同,本土民营企业需要跨境电商这样的平台来“加持”;二是适应国际贸易伙伴的新变化,优化海外仓、前置仓等外贸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,尤其是在亚洲近邻的布局;三是适应国际贸易产品的新变化,走“跨境电商+产业带”之路,借助电商平台,把上海的新质生产力与国际市场需求有效对接起来。
6、提升平台能级,重视平台“带货”功能
促使上海对外贸易回稳向好,需要更好地利用现有平台的功能,包括自贸区、临港新片区、华交会、进博会、“一带一路”等。用好平台,是推动外贸发展的重要抓手。比如,《中国(浙江)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》和《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》,在平台建设等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,将进一步助力浙江的外贸发展。为此,上海要做好“进”字功夫,推动平台进阶,把制度型开放的先发优势转化为汇集商贸的“磁场”,释放现有平台的“带货”功能。
一是进一步发挥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的功能,发展离岸贸易,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,实现进出口贸易能级和体量的跃升;二是进一步办好进博会,把扩大进口与促进出口联系起来,把单向贸易与双向贸易联系起来,把简单贸易关系推进到供应链贸易关系的层次;三是更好地对接“一带一路”,提升双向投资和双向贸易的功能,在贸易新业态领域,推出一批标志性项目和“小而美”项目。
(作者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、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、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)
(来源:上观 侵删)
畅想软件,数字化管理专家,专业的外贸软件-外贸管理软件-外贸ERP系统-外贸ERP软件-进出口管理系统-进出口贸易系统-供应链管系统